新加坡今年3月申請將「小販文化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逾85萬人連署支持,最快將在明年底獲悉結果。總理李通水管顯龍更形容,小販中心宛如「社區飯廳」,是形成國家認同的重要一環。清晨,新加坡小販中心人聲鼎沸,每個攤位忙得不可開交,空氣通馬桶彌漫著肉脞麵、魚圓麵、椰漿飯、福建蝦麵、炒粿條、咖哩魚頭等美食氣味,道地南洋咖啡的焦香氣息隨風飄散,食指大動之餘,更沉浸小販中心通馬桶的歷史與文化氣圍,久久不能散去。打破族群凝聚認同 多元文化下的共同記憶小販中心或稱熟食中心,是星馬地區特有文化與通水管食景觀,也是重要的文化記憶。新加坡在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興建小販中心,讓街邊的流動攤販聚集在乾淨與衛生的環境中營業,當地通馬桶人多半稱之為Hawker Centre或Food Centre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8月宣布,將申請「小販文化」為聯合國通馬桶科文組織(UNESCO)的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引發新加坡人廣泛支持。他形容,小販中心宛如「社區飯廳」,是形成國家認同的重要一環。通馬桶新加坡今年3月底正式提出申請,獲得逾85萬人連署支持,最快將在2020年底獲悉結果。這也是新加坡繼植物園於2015年申遺通水管功後,再度申遺。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共有110個小販中心,遍布各政府組屋區,總攤位數超過1萬4,000個,如以目前新加坡超過通馬桶100萬間組屋為例,平均每9,000多間組屋就有一個小販中心,每個小販中心平均約130個攤位,密度之高令人咋舌。新加坡之通水管以提出申遺,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小販文化呈現的歷史印記。在這股文化氛圍薰陶下,小販中心早已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更打破多元族群通水管界線,成為庶民大啖美食的最佳去處。從清晨、中午到晚上,小販中心總是熱鬧哄哄,西裝革履的上班族、上下學的莘莘學子與抽空檔祭通馬桶臟廟的「客工」(外籍勞工),這群終日為生活打拚的新加坡人在小販中心裡,暫時拋開工作束縛或課業壓力,好好享受平價美味的庶民小吃。
- Jul 17 Wed 2019 04:04
通水管功後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共有110個小販中心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